太極拳習練心得

林沛堯 2013.08

從學生時代因健康因素及興趣,接觸楊家太極拳至今,過程中歷經
鄧老師及師長們的諄諄教誨及提攜,使筆者除了因練習太極拳對健康的
助益外,亦擴及對太極等相關理念的理解,對個人的生活觀等等有極大
的助益。影響所及對露禪學派「廣法」及「老架式」等的概念有所了解,
亦嘗試有所實踐。
雖然筆者並不是一個認真的學生,也不是一塊好材料,練得也不好、
不全,也對傳統教材中「對待」部分認知不深,但秉持一股熱忱除了自
己練以外也嘗試將自己所學所知介紹給周邊的人,在教學的過程中認為
我獲得的其實比學者更多,藉此機會將自身的體認作扼要說明,雖然不
見得能讓大家都認同,而以下所述仍嫌片段不連續,但主要是對自己所
學所知作一忠實的呈現: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依據筆者對所學楊家老架太極拳的了解,傳統太極拳已有一套完整又
嚴謹的教材及教法,在過去通常是學生找老師練或是老師逼學生練,且其
主要是以搏鬥對待等為目的,為維持一定的功力水準,在教學上不容有妥
協,因此在教法教材上較沒有因學生資質等等因素需作大幅調整,反而是
學者要去適應老師的磨練,學生來源已經過一番篩選,因此縱然學生資質
不足,也是在有充分練習時間、干擾少、學生主動性強的情況,老師大致
上只要作適度調整或放慢進度,多數可獲得相當好的成效。
但是因社會環境在變,大家的觀念、生活習慣及身體條件也在變,使
太極拳漸漸喪失防身、攻擊等功能,取而代之的是以健身、強身或休閒為
目的,再加上外來訊息繁多、工作忙碌等因素,在都市中推廣不易,在生
活步調較慢的區域則較易推展,但根據觀察在都市生活的人反而更需要像
太極拳這一類運動來促進健康,主要是取其鬆、靜並兼顧訓練的量足夠等
等。
傳統到現代社會的種種變化影響到各個層面,因此教與學雙方的觀念
是否要作適度的調整值得深思。
如在過去農業社會拳術以防身搏鬥等實戰為主的年代,傳統太極拳套
拳的標準依「實戰應用」為依歸,也就是練拳的目的依次為-防身、求生、
謀生、強身;現今其內容比重已改變為-健身、強身、(謀生)。此變化即是
反映出因社會型態變遷所產生的需求變化。
而其變化包含了:
1. 身體條件的差異
2. 生活型態改變成以休閒運動為主要目的
3. 人們對太極拳的需求目的改變
4. 搏鬥技巧成為少部分人提升興趣的技藝訓練
近代都會生活型態導致人們身體條件包含肌耐力、心血管狀態、臟器
功能、對環境變化的耐受性等大異於前。而所發生的各種疾症也異於過去。
因此在操習的內容及方法上如何調整成一重要課題,那些有所變、那些有
所不變成為一重要課題。
因此現在練的內容應以甚麼為主?如何練才容易上手?不同型態的
群眾如都市生活、重工作者、筋骨弱者等,各別適合哪種練法?值得我們
教者深思,此說法固然無法完全呼應王太老師子和先生所說「真教真學」
的理念,但此精神仍應予以堅持傳下去,至少教者要有「因材施教」的體
認。
一般以為太極拳是以套路為主,現在甚至有以套路為派別、分支等區
別的一個主要依據,常以什麼套路、什麼套路論述,事實上一個完整的功
法的練習並非只是套路而已,還包含開始的暖身、基本分解動作練習、套
路練習及收功等等,也可以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來比喻。
如練習的內容部分我認為可分下列幾大類:
1. 舒節拉筋等暖身運動
2. 基本功操:馬步、轉腰、揉胯、套腿
3. 單式練習:雲手、斜飛、摟膝拗步掌、分腳(蹬腳)、玉女穿梭、
倒攆猴等等,單式重複練習,前5 項為必練。
4. 套拳練習
5. 推手對待練習
6. 兵器練習
以上所列有幾點注意事項:
1. 各大類的實際細節內容,需要因學者的實際狀況而予以增減或
交互搭配。
2. 其中 1~3 項為初學者必要之練習內容。
3. 當第 3 項練習遇到瓶頸時必需會到第1 及2 項加強。
4. 第 4 項練習有問題時常是因為1~3 項基礎不足的表現。
5. 教材增減需考量學者身體條件的內容項目至少包含:身體疾症、
體能狀況、骨架歪斜情況、柔軟度、肢體協調性等。
6. 要給學習者一個觀念:招式多及複雜不代表他的作用就大,反
而是要在單純的基礎功裡面不斷的訓練才是基礎,
「然非用力之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」 -太極拳論
7. 學者心理條件需考量到:主要考量學習動機(目的)、練習過程
中之情緒反應應隨時觀察納入評估。
8. 不論初學或已練多年者,都要練一個「正」字,身正(骨架正)
才能鬆,當有偏移時就要去探討原因。
9. 要給學者一個觀念:不要為了達到預期目標或為了檢定比賽而
導致受傷,有一些傷是不可逆或不易痊癒,不可不甚。
從另一角度思考,透過多年教學回饋,除了要求學者練習,教者更
需提升自己的內涵,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越覺得自身的不足與師輩們的
真知灼見,其原因在於:
1. 每一個個體皆有其特性,當教材教給學者時,每一個人的反應
及問題點皆不盡然相同,因此下手解決的方式亦不同,而這些
解決手法就是教者需努力去探討的,也因此常有如此感慨-東
西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
2. 在經過教學歷練及嘗試不同教法後,更覺得老一輩傳統的整套
教法有其必要性-也就是師徒制的教法,這種教法更能符合現
代社會所需。
3. 師徒制的概念從幾個先進國家的教育制度內強調與落實的情
形就可以看出端倪。
4. 現代人多數身體條件不足,因此傳統師徒制只要在進入真正訓
練之前增加對學者基本身體條件的訓練即可。
5. 若有問題必先反求諸己
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 -太極拳論
在知人之前,是否要先知自己?
練的過程中自己身在何處?身體各部位在哪裡?各部位(如手、
眼、身、步)狀況如何?
透過站樁或其他方式如何改進?
常常自我省思,其實不管自己如何教、學生有多少、學生的成就如
何,自己永遠還是個學生,越教越覺得自己的不足、渺小與能力有限,
所能做的只是讓自己所學的能傳遞下去,不要從自己手上中斷,也自我
期許一本「初心」的繼續走下去。

 

資料來源:102年10月以拳會友日通知信附件,作者為林沛堯老師。(林老師的學拳心得請各位師兄姐詳細參閱。林老師習拳教拳近三十年的歷程,看到也學得了很多,但因工作因素,一直無法抽身來與大家交流,特別花了時間提出個人的心得來與同門師兄姐分享!特別感謝林老師的用心。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臺北市楊太極武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